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8
1

前言

前面有介紹了 TCP/IP 模型的運作,以及 TCP、UDP協定的內容,那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另一個常見的網路架構模型 - OSI 是如何運作的吧!
/images/emoticon/emoticon08.gif

簡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於 1994 年由 ISO 所發表的 IEC 7498 標準所定義,目的是為了讓全球不同電腦系統建立了一個能夠互相通訊的標準模型,共切分成7個不同的抽象層次,每一層按照網路傳輸的模式,定義所屬的規範及標準。由具體到抽象的網路傳輸方式層次來看,7層分別為實體層、資料連結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議層、表現層及應用層。雖然在實務方面不像 TCP/IP 應用那麼廣泛,不過 OSI 架構對於了解網路的概念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框架。

架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22/20167721LhG6ALqSln.png

上圖是關於 OSI 的七個層次,以及與各層次相關的一些協定、標準,那麼依照這個架構,網路的運作過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步驟:

  1.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使用者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請求網頁時,這個請求會在應用層中生成。應用層負責與用戶互動,並透過如 HTTP 等協定來發送請求。
  2.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接受到來自應用層之數據時,表示層會進行下列動作
    • 數據格式的轉換,以解決不同格式間的格式差異(例如:將 JSON 轉換成 XML)
    • 在 HTTPs 中,表示層會將數據進行加密以進行安全的數據傳送
    • 進行數據的壓縮,以提升傳輸的速率
  3. 會議層(Session layer):負責建立與管理使用者的設備( client 端)與網站伺服器(server 端)之間的會話(連線),並且確保數據傳送的完整性。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負責將數據分割成封包進行傳輸,使用 TCP 、 UDP 協定以管理數據的傳輸。
  5. 網路層(Network layer):負責根據 IP 位址來尋找最佳路徑,決定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的路徑,確保了數據的有效傳輸以及是否到達正確目的地。
  6. 資料連接層(Data link layer):封包到達資料鏈路層時,它會被封裝成幀(frame),並附上硬體位址(如 MAC 位址),傳輸到本地網路設備(如交換器或路由器)。
  7. 實體層(Physical layer):將來自數據鏈接層的數據幀(data frame)轉換為物理信號(如電訊號、光脈衝),並通過實體介質(如電纜、光纖)傳輸到目標設備。

小結

今天簡要介紹了關於 OSI 架構的各個分層,以及在網路運作過程中他們做了什麼,雖然沒有到很深入的探討,不過也讓我建立了對於這個架構的一些基礎認知。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那就明天見了~~
/images/emoticon/emoticon29.gif

參考資料

OSI Model: The 7 Layers of Network Architecture
維基百科


上一篇
DAY7 網路通訊協定之 UDP 是什麼?跟 TCP 有什麼不一樣?
下一篇
DAY9 HTTP是蝦米?
系列文
從零開始的後端學習之旅12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